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
逍遥游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_逍遥游中的成语典故
tamoadmin 2024-08-21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华成语故事:扶摇直上,原来和庄子的《逍遥游》有关2.跳梁小丑的成语典故3.庄子 中的成语和解释写明出处4.成语典故_成语越俎代庖的主人公是谁?越俎代庖的意思5.标新立异的成语典故《庄子》中的成语典故如下:1、越俎代疱,读音:yuè zǔ dài pào,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释义:越,指跨过;俎,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等祭品的器具。庖,厨师。本义是指主祭
1.中华成语故事:扶摇直上,原来和庄子的《逍遥游》有关
2.跳梁小丑的成语典故
3.庄子 中的成语和解释写明出处
4.成语典故_成语越俎代庖的主人公是谁?越俎代庖的意思
5.标新立异的成语典故
《庄子》中的成语典故如下:
1、越俎代疱,读音:yuè zǔ dài pào,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越,指跨过;俎,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等祭品的器具。庖,厨师。本义是指主祭的人跨过器具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的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2、望洋兴叹,读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出处:《庄子·秋水》:“据说;河神因河水大涨而自以为了不起。后来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洋;于是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仰望着海洋,感到自己的渺小,发出了叹息。后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能为力。
3、目无全牛,读音:mù wú quán niú,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释义:原指初杀牛的人,看见的是整个牛,三年后,技术熟练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后用以比喻技艺到了纯熟的、得心应手的境界。也比喻未看到整体情况。
中华成语故事:扶摇直上,原来和庄子的《逍遥游》有关
鲲鹏之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至人无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跳梁小丑的成语典故
扶摇直上
[读音][fú yáo zhí shàng]
[解释]形容迅速直升。《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后比喻仕途得志,地 位等迅速上升。扶摇:急剧而上的大旋风。
[出处]唐·李白《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风起;~九百里。”
[近义]步步登高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欣欣向荣急转直下步步高升青云直上蒸蒸日上平步青云百尺竿头
[反义]一落千丈每况愈下急转直下
庄子 中的成语和解释写明出处
1、比喻那些品格低下或并无什么真才实学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但终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不过是真正地暴露了他自己的丑恶嘴脸罢了。拼音是tiàoliángxiǎochǒu。出自《庄子·逍遥游》。
2、战国时魏国相国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樗(chū)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以此讥讽庄子所说的“大而无用,众所同去”。
对此,庄子这样回答道:“子独不见狸_(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今夫?粒_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例,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窜西跳,不避高低;往往触到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它能使自己很大,却不能抓老鼠。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虚无的乡土上,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它可以生长得更加枝叶繁茂,来往行人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乘凉歇荫。
因此,它并不因为所谓无所可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庄子在这里要说的是:“无为虚谈,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以此驳斥惠施的“大而无用”的讥讽。后人从这段故事引申出成语“跳梁小丑”,比喻那些品格低下或并无什么真才实学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但终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不过是真正地暴露了他自己的丑恶嘴脸罢了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
成语典故_成语越俎代庖的主人公是谁?越俎代庖的意思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扶摇直上: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出 处:《庄子·逍遥游》
每况愈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大而无当
原意为“东西很大但没有什么用处或者用处不大不适合”,后引申为“夸大而不合实际,‘形容不着边际’”。成语出处 《庄子·逍遥游》
大相径庭
《庄子 逍遥游》。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很不一致
以下出自庄子·齐物论
心如死灰
成语释义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朝三暮四
没有原则,反复无常。
目无全牛
成语释义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成语出处 《庄子·养生说》
以下出 处 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
游刃有余
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踌躇满志
注: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与今异意。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满足。
庄子·人间世
螳臂当车
比喻不自量力。
相濡以沫
比喻在困境中竭尽微力互相帮助。
庄子·胠箧
盗亦有道
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唇亡齿寒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老死不相往来
成语释义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庄子·天地
夏虫不可以语冰
成语释义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鼓盆而歌
后以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见《庄子 至乐》
呆若木鸡
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庄子·达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亦步亦趋
比喻处处模仿、追随别人《庄子·田子方》。
失之交臂
出处: 《庄子·田子方》形容当面错过。
白驹过隙
出 处 《庄子·知北游》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蜗角之争
成语释义 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成语出处 《庄子·则阳》
标新立异的成语典故
越俎代庖出处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越俎代庖的意思
越:超过;俎(Zu祖):古代祭祀时放牛羊等祭品的器具;庖(pao袍):庖人,厨师。参与或掌管祭礼的人(尸祝)越过放祭品的器具而去代替厨师的工作。比喻越权行事或包办代替。
越俎代庖典故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个很有道德的人,名叫许由。他是阳城人,隐居在箕山,深为人们爱戴。
当时的君主叫唐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它的光同日月比起来,太没意思了!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用人去灌慨,这对田地来说,不也是徒劳的吗?”
他接着又说:“先生很有才能,要是当了君主,一定会治理得很好;而我还占着这个君位,自己觉得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先生吧!”许由不愿接受,连忙回答:你已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再来代替你,这算什么呢?”
他还说:“胶料在深林里筑巢,不过占一根树枝的地方,鼹鼠在河边喝水,最多不过喝满一肚子,算了吧,我的君主,天下对于我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许由继续打比方说:“厨师(庖人)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饭菜,掌管祭礼的人(尸祝)也决不会超越自己的职责,而去代替厨师的工作。你就是丢开天下不管了,我也决不会代替你的职务。”
许由说了这话,就到田间劳作去了。后来人们根据他最后打比方的两句话,概括成“越俎代庖”这个成语。
出处记载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①。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②。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注释
①逍遥:《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论述了万物要无所依靠。才能逍遏自得的思想。可:一本作“共”。拔:突出;超出。郭、向:郭象、向秀,两家都是注释《庄子》的,参见本篇第17
则。
②将:和。冯大常:冯怀,字祖思,任太常(主管祭把、礼乐的)、护军“将军。
背景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喜欢谈玄理,对《庄子》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支道林结合王弼思想与佛教思想,在旧义的基础上针对郭象义提出的不一样的见解。
译文
《庄子·逍遥游》一篇,历来是个难点,名流们全部可以钻研、玩味,可是对它的义理的阐述却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里,和太常冯怀一起谈论,便谈到《逍遥游》。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颖的义理,在众名流之外提出了特异的见解,这都是诸名流探求、玩味中没能得到的。后来解释《逍遥游》便用支道林阐明的义理。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成语典故
东晋时期,在建康白马寺有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这个支道林俗姓关,出家后就改姓支,名遁,道林是他的字。支道林是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也有人说他是河东林虑(今河南南林县)人。深受老庄影响。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的代表作,其中既继承了老子道家文化思想的传统,又阐述了他自己不同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包藏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晋代的名家向秀和郭象都曾为《庄子》作注,并且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一谈起《庄子》,都纷纷引用向秀和郭象的注解。《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一直以来也是名流学士辨析讨论的焦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挖空心思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包含的道理,但都没有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与一些社会名士在建康白马寺中聊天,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开始只是坐在一边凝神静听别人的言论,自己不发一言,后来见众人所谈都是出自郭象和向秀的注解,说出了自己对《逍遥游》的见解和体会,支道林的逍遥义是针对郭、向的旧议在专门而坐,为了就是针对郭、向,贬低玄学抬高佛教。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游》重新作注,赋予它新意。支道林的《逍遥游》注释大大超出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众人一听,都很惊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颇有新意很是有趣。
于是,后来人们就借用支道林的看法来解释《逍遥游》了。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